作者:王海華
- October 20, 2025
- 模型視角
你是否也曾這樣:目標設得很好,但就是缺乏那股「推動自己」的動力?別再歸咎於意志力了!也許問題出在你的「動機公式」少了關鍵要素。本期職涯小錦囊將介紹心理學經典「期望理論」,透過「效價、期望、工具性」三大關鍵,教你如何運用這個強大的理論,點燃對學習與工作的熱情,讓你從「被動拖延」轉為「主動出擊」!
期望理論是心理學和管理學中一種廣泛應用的理論,它提供了一個框架來解釋個體如何基於自己的期望來做出行為選擇。這個理論由維克托·弗魯姆(VictorH.Vroom)在1964年提出,主要關注於如何通過預期的結果來驅動個體的動機。
期望理論基於三個關鍵要素:效價(Valence,V),期望(Expectancy,E)和工具性(Instrumentality,I)。
這三個要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個體動機的基礎,
可以用以下的公式來表達:
動機強度=效價 x 期望 x 工具性
或者寫成符號的形式:
M = V x E x I
其中:
期望理論的數學模型通過量化的方式將心理學的概念轉化為可以操作的數學運算式,使得動機的分析變得更加精確和系統。在這個模型中,激勵力量M是效價、期望和工具性的函數,反映了個體在特定情境下的動機水準。
讓我們看個學習相關的例子。
一個大學生小李,他正面臨著即將到來的期末考試。小李的目標是在所有科目中都獲得A級成績,這樣他就可以獲得獎學金,這對他來說非常重要,因為獎學金不僅能夠減輕他的經濟負擔,還能給他帶來極大的榮譽感。對小李而言,獲得A級成績和隨之而來的獎學金具有很高的效價。他非常重視這個目標,因為它能滿足他的經濟需求和成就感。在這裡,我們可以假設效價評分為9(在1到10的評分系統中)。小李相信,通過充分的複習和準備,他有能力在所有科目中獲得A級成績。他回顧了自己過去的表現,認為自己在大部分科目中都能做到這一點,儘管有些科目可能需要更多的努力。因此,他對自己能夠達到這個目標的期望評分為0.8。小李知道學校有明確的標準,即只有在所有科目中都獲得A級成績的學生才能獲得獎學金。他相信學校會遵守這一承諾,因此,他對獲得A級成績後能夠獲得獎學金的工具性評分為0.9。
根據期望理論的數學模型,我們可以計算出小李努力獲得所有A級成績的激勵力量:M = V x E x I =9 x 0.8 x 0.9 =6.48
這個結果表明,由於小李對獎學金的高度重視(效價很高),相信自己通過努力能夠達到目標(期望值較高),並且確信這將導致獲得獎學金(工具性較高),他的激勵力量很強。因此,他極有可能會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複習,以實現自己的目標。
假設一家公司A實施了一項銷售獎金制度,旨在提高銷售團隊的業績。該制度基於期望理論的三個要素:效價、期望和工具性。公司明確宣佈,每達成特定銷售目標,銷售人員將獲得相應的獎金。對於大多數銷售人員來說,獎金具有高效價,因為它滿足了他們的財務需求和對成就的追求。為銷售人員提供了培訓和資源,使他們相信通過努力是可以實現銷售目標的。這種支持增加了員工的期望值,即他們相信自己的努力可以直接影響銷售結果。
公司有一個透明且一致的獎勵發放機制,確保每當銷售目標被達成時,獎金都會如期發放。這增強了工具性,即員工相信達到目標將確實獲得獎勵。在這個例子中,銷售獎金制度有效地激勵了銷售團隊,提高了業績。員工明確知道他們的努力將如何直接轉化為個人收益,從而驅動他們更加積極地工作。
另一個公司B也試圖通過績效評估來激勵員工,但實施過程中存在不一致和不透明的問題,導致負面影響。比如儘管公司承諾高績效員工將獲得晉升和獎金,但員工對這些獎勵的實際價值並不確定,因為過去的經歷表明並非所有的高績效都被獎勵。這導致效價變得模糊不清。或者由於缺乏清晰的績效標準和回饋機制,員工不確定自己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達到所謂的“高績效”標準。這降低了他們的期望值,因為他們不相信自己的努力會被準確評估和獎勵。也可能由於績效評估的不一致性,員工對於績效和獎勵之間的聯繫感到懷疑。即使他們達到了目標,也不確定會收到承諾的獎勵。這嚴重削弱了工具性。在這個負面例子中,不一致和不透明的績效評估制度破壞了員工的動機。他們可能感到不公平和不被重視,從而減少了工作積極性和公司忠誠度。
通過量化效價、期望和工具性,管理者可以更好地設計激勵機制,以提高員工的動機水準。期望理論模型的應用不僅限於職場,也可以廣泛應用于教育、健康促進等多種領域,説明個體和組織實現更高的目標。
*所有個人資料絕對保密